志愿者羅莉眼中的重慶自然博物館之變
感受家鄉(xiāng)的自然與人文之美
左手用鑷子夾起葉片,右手在葉片下方刷上白膠,再穿針引線,用棉線固定植物莖部……4月7日,北碚市民羅莉在重慶自然博物館小心細致地制作植物標本,10多分鐘就完成一件。
今年52歲的羅莉,從40年前首次參觀重慶自然博物館,到20多年前開始在該館做志愿服務,再到如今把博物館視為退休后的主要文化社交平臺,深刻感受到了我市博物館行業(yè)發(fā)生的巨變。
重慶自然博物館最早的志愿者之一
羅莉記得,她第一次參觀重慶自然博物館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。那時,重慶自然博物館位于北碚區(qū)文星灣,也就是如今的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陳列館!翱粗箯d里高大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和漂亮的植物標本,小伙伴們興奮極了。”羅莉回憶。
那個年代,重慶的博物館屈指可數(shù)。重慶自然博物館是周邊學校上自然課或組織春游、秋游活動的重要目的地,也是當時北碚市民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地之一。作為土生土長的北碚人,羅莉對家門口就有一座好看、好玩的博物館感到慶幸。
1992年,重慶自然博物館成立志愿者團隊,羅莉是最早的志愿者之一。3000平方米的展廳,包含脊椎動物館、恐龍廳、生物進化廳和生物教學館。館舍老舊,在游客高峰時段,總是水泄不通,羅莉介紹展品時必須提高嗓門,才能讓游客聽清楚。那時,羅莉夢想著展廳再大些、展品再多些。
博物館搬了新家
羅莉清晰地記得,2015年11月9日那一天,經(jīng)過7年施工建設、近兩年的精心設計布展,坐落于縉云山麓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對公眾開放。
新館展示面積16252平方米,基本陳列部分由動物星球、恐龍世界、山水都市、地球奧秘、生命激流、生態(tài)家園6大展覽組成。和老館相比,新館展示空間和展示內容都有了飛躍式提升,逐漸成為人氣火爆的旅游打卡地。
“開館那段時間簡直人山人海,我都沒敢去參觀。”羅莉說,開館幾個月后,她才約上朋友去參觀,“豐富多樣的展品和科技類展項,讓我感受到電影《博物館奇妙夜》中那般震撼的場景。我為家鄉(xiāng)有這么一座優(yōu)秀的博物館而自豪!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重慶自然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180余萬人次,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500余場次!懊磕晡乙獊10多次,除了志愿服務,還經(jīng)常把外地朋友帶來游玩!绷_莉說,上世紀90年代,大家更多的是看熱鬧、看稀奇;如今,大家參觀博物館更注重提前做功課,看得更專注了。
讓羅莉高興的是,近幾年重慶出現(xiàn)了更多類型的博物館,如重慶工業(yè)博物館、重慶建川博物館等行業(yè)類、非國有博物館,給觀眾參觀提供了更多選擇。
帶動女兒加入志愿者行列
重慶自然博物館已連續(xù)4年舉辦“小星星的自然之旅”志愿服務項目。在這個項目中,經(jīng)常能看到羅莉忙前忙后、樂此不疲的身影。該項目針對殘障兒童參觀學習特點,通過手語導覽、觸摸體驗等方式,幫助殘障自閉癥兒童了解自然科學,開啟他們的自然探索發(fā)展之旅。
“去年一場活動快結束時,一個小男孩緊緊拽著我的手不松開。他雖然說不出感人的話語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,但他的這個舉動就是對我志愿服務的最好答謝,讓我很受感動。”羅莉說。
今年1月底到2月,在羅莉的影響下,26歲的女兒來到重慶自然博物館從事志愿服務,主要工作是登記昆蟲標本,“女兒給我說,她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能分清很多蝴蝶的種類了!
羅莉說,如今重慶的博物館越來越多,越來越有特色,市民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家鄉(xiāng)的自然與人文之美。
本報記者 趙迎昭
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(qū)中塘鎮(zhèn)雙石村的“掛壁公路”上。楊敏攝 重慶黔江:“掛壁公路”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 近年來,黔江區(qū)加大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力度,在峽谷、溝壑、懸崖、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“掛壁路”“盤山路”!【詳細】
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(zhèn)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。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: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,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,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!【詳細】
川渝滇黔藏“跨省通辦”服務專區(qū)上線 人民網(wǎng)重慶8月20日電 (劉政寧、周小平)20日,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(qū)市聯(lián)袂打造的“跨省通辦”服務專區(qū)正式上線,將為企業(yè)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。 據(jù)了解,新上線的“跨省通辦”服務專區(qū)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《政府工…【詳細】